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熱炒人氣第一名:客家小炒

圖片
台式熱炒料理的人氣始終高居不下,在台灣,大街小巷內處處可見到「99現炒」或是「熱炒100」的招牌高掛,這一類的攤販店家集聚了平價、快速、新鮮及多樣選擇的優點,因此始終是人聲鼎沸、高朋滿座。也許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喜歡吃熱炒卻也怕上館子燻的滿身油煙,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撇步,美味的熱炒料理也可以輕鬆地在家上菜,手到擒來!首先要了解的是炒菜的程序,熱炒時通常都將會產生香氣的辛香料先下鍋爆香,利用大火結合熱油而產生香氣,不過要留意的是爆香時火候不可太大,免得燒焦而有苦味,若需加入調味料,例如醬油、米酒或醋,靠的是熱力傳導,因此入鍋時可由鍋邊淋入來激發香味;第二是食材的形狀儘量一致,在備料的時候將食材切成相同大小、形狀一致,這會幫助炒出來的菜餚品質較佳,因為形狀大小不一的食材容易受熱不均勻,因此可能有些材料會過熟而有些材料太生澀,造成口感不佳的現象。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客家小炒(也稱客家炒肉),是大家都喜歡、點菜率很高的客家料理,食材用料平價簡單,鹹香下飯的口味,讓人一口接一口、欲罷而不能,做此道料理不可或缺的重點食材就是乾魷魚,經過風乾日曬的魷魚已經把鮮味都濃縮了,因此使用前須先泡過水,之後再稍加用點米酒浸泡或蒸軟,風味會更加地有層次;另外,泡過的魷魚水也是味道的精華,在炒的過程可利用它做為高湯,是最天然又無添加物的味素。 所需食材: 蝦米(泡水後瀝乾備用),五花肉(切絲條狀),乾魷魚(處理後切絲條狀),豆干(切條狀),芹菜(切段)及紅辣椒(少許配色用) 醬料味粉: 醬油、米酒、鹽巴和糖(各少許),以及泡魷魚的水 做法: 熱鍋後可先下 五花肉絲,利用肥肉的部份炒出油質至焦黃色,盛起放旁備用 利用鍋中的餘油炒豆干至表面微乾有香氣,再放入蝦米及魷魚絲炒出香味 將炒好備用的五花肉回鍋一起拌炒,再倒入預先留下的魷魚水(約半杯60cc),加蓋悶煮至湯汁收乾,再加點醬油上色,以及用鹽和糖來調整口味 起鍋前放芹菜段和紅辣椒快速拌炒後,米酒從鍋邊嗆出香味即可關火 小提醒:   乾魷魚一般在中國超市都買的到,以品質和口感而言,我最喜歡阿根廷產的,不過似乎缺貨了好一陣子都找不到(題外話:若有朋友看到麻煩請通報我 ^^); 乾魷魚在泡水前要先刷洗乾淨(特別是表面若有產生白點就是發霉現象),泡軟後記得要去除外膜才不會有腥味;泡水後的魷魚再使用米酒浸泡或蒸軟,目

正餐宵夜兩相宜:瓢瓜麵線湯

圖片
今年冬天的紐約似乎特別冷,總等不到回溫雪融的時候,天寒時總是特別想要吃碗熱氣騰騰的麵湯,暖胃也暖心;我想起自己的學生時期,最常做的宵夜就是麵線湯,用油蔥提味的湯頭再打顆蛋花、加點綠色葉菜煮成的麵線湯,誘人的香味絕不輸即食泡麵,是百吃不膩的健康宵夜;至於該如何選擇好吃的麵線?其實只要是手工製作的麵線基本上都差不到哪兒去,手工麵線的外觀看起來粗細較不一致,且因日曬充足所以色澤較白,另外又由於經過人工的揉捻和甩拉,因此煮起來不糊爛,吃起來有帶有彈性及咬勁,在台灣中部地區的海岸線沿岸因海風強裂又日照充足,許多鄉鎮製作的手工麵線都是遵循傳統古法的手藝做出來的,因此在我每次回紐約的行李裡,總是不忘打包這無可替代的美味。 這次從台灣回來,我依舊帶了好大一包的麵線回來,前幾天準備做晚餐時, 翻了翻冰箱的剩菜剛好還有半條瓢瓜, 索性隨手煮鍋麵線湯當正餐,用點香菇、蝦米和油蔥爆香,再煮開熱水加入一把麵線,撒點胡椒擺上蔥花,簡單的美味即可上桌,光是用鼻子聞都讓人忍不住口水直吞呢! 所需食材: 蝦米(泡水後稍剁碎),乾香菇數朵(洗淨泡水後切細絲),瓢仔瓜(去籽後切薄片或刨細絲,也可用絲瓜代替),豬肉絲,油蔥酥和青蔥末 醬料味粉: 醃肉絲用: 米酒,香油,醬油和少許太白粉 湯頭用:些許雞粉(或柴魚粉),鹽巴和白胡椒粉(提味用) 做法: 肉絲稍微醃放20分鐘;另外用水壺燒開一鍋水備用 取砂鍋熱油後,放油蔥酥和香菇爆香,再放入瓢仔瓜一起輕拌炒 加點雞粉調味後,倒入燒開的水至砂鍋中,和炒料一起煨煮約10分鐘 之後再加入一把麵線煮滾煮熟後,把肉絲加入鍋中煮約2分鐘 以鹽巴調整味道,關火前撒點胡椒粉和蔥花提味即完成 小提醒: 豬肉絲入鍋後因湯汁的溫度已經很高,靠餘熱就可以燙熟,因此不宜久煮免得口感乾柴無味 手工麵線通常都很鹹,這是因為在和麵時麵粉裡會摻鹽,師傅以鹽份的多寡來調整麵條的Q度和口感,因此我習慣麵線下鍋前,在水龍頭底下快速地大量沖水以洗去鹹度

人人都愛吃的虎咬豬(刈包)

圖片
為何荒廢了好一段時日沒和大家分享食譜呢?原因就是我回台度假探親去了,前後約一個月的美好時光讓我像顆電力充足的金鼎電池,帶著開心又滿足地心情再度回到紐約,繼續當個快樂的煮飯婆、洗衣婦,雖然在台期間我已經把那些在紐約吃不到的小吃都複習了一遍,但是回來後根深蒂固的台灣胃卻還老想著那些另人難以忘懷的巷仔內美食,內心敵不過味蕾的陣陣召喚,決定來做個刈包解解饞囉! 刈包也稱為虎咬豬,外皮是用饅頭作成的,只是改用橢圓長扁形的麵皮對折後再包覆餡料的一種點心, 由於吃法類似漢堡般是層疊夾起的,因此也有「台式漢堡」的說法。好吃的刈包在於肉的口感和香味, 片狀的厚切五花肉 經過滷汁的熬煮至軟嫩入味,搭配切碎下鍋、用油和糖炒過的新鮮酸菜來平衡肉的油膩,再撒上甜花生粉及香菜,就是口味道地、完美十足的可口刈包;有些怕油怕膩的朋友或許不喜歡五花肉的口感,那也可以用帶有點筋的叉燒肉代替,只是我個人認為瘦肉的好吃程度實在和五花肉無法相比啊!另外,酸菜在過炒前可先用水浸泡去除鹹酸味,之後加點蒜末 、 辣椒及糖一同拌炒,起鍋前嗆點酒氣的香味更是別具層次,在家只要花點功夫滷鍋三層肉,香Q涮嘴的美味刈包就可以輕鬆上桌啦! 所需食材: 市售的冷藏刈包皮,無骨腩1條(五花肉),炒過的酸菜,拌好糖粉的花生粉及香菜(提味用) 醬料味粉: 醬油(或蠔油)1大匙,老抽1大匙,蜂蜜1大匙,糖2小匙,米酒(或清酒)2大匙,八角1顆,丁香2粒,紅辣椒1條 做法: 將五花肉洗淨拭乾後稍用油將表面煎出香氣,接著把所有的醬料味粉放入鍋中,用中火煮出香味後再放入五花肉,加入適量水份(約半蓋住肉條)燉煮30-40分鐘後翻面,繼續燉30分鐘後熄火悶著至食物降溫,食用前再次以小火加熱即可 冷藏的刈包皮放入蒸籠或電鍋蒸熱蒸軟(約10分鐘) 將完成的五花肉切成適當厚度,依序將肉片、酸菜及花生粉包入麵皮中,最後夾點香菜提味即完成 小提醒: 一般我們並不容易買到現磨的花生粉,市售已磨好的包裝花生粉容易受潮,因此要拌入糖粉前可用平底鍋以炆火過炒一下,讓花生粉中的水氣流失,乾燥後帶有香氣的花生粉吃起來會更美味。

超人氣港點:鼓汁蒸排骨

圖片
排骨肉的種類多樣,烹調料理的方式更是千變萬化,無論煎煮炒炸或蒸烤燉滷,樣樣都能展現排骨的美味,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媽媽做的一道菜就是糖醋排骨,炸得酥香又拌上酸甜微辣的醬汁,那股滋味相當下飯開胃;還有,極受便當族歡迎的炸排骨,也是我吃飯盒時必點的主菜;另外像是芋頭排骨盅、藥燉排骨湯....都是令人難忘的道地台灣美食。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鼓汁蒸排骨,對大多數喜愛港式點心的朋友們而言,絕對是百吃不厭的菜餚,利用濃郁香氣的豆鼓,蒸出油亮鮮嫩的排骨,刺激著味蕾和食慾,真的會讓人忍不住一塊接一塊呢! 這道料理的步驟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先醃後蒸」的訣竅,就可以做出滋味豐富、軟透入味的排骨。至於「蒸」的工具該如何選擇?簡便省事的做法就是直接放入電鍋內,我想大同電鍋是每位異鄉遊子家中廚房必備的 「 利器 」,外鍋 用1~1.5杯的水蒸至開關跳起即完成, 輕輕鬆鬆半點鐘就能美味上桌, 即使拿來當便當菜也不會走味變色, 相當適合課業忙碌的求學生或超時工作的上班族;不過若想要使排骨保持更佳的風味,那就得用竹製蒸籠了,傳統的竹製蒸籠優點在於:蒸煮時 會散發自然獨具的「竹」香 ,還能充分吸收水蒸氣使其不滴漏,不會破壞或稀釋了食材的原味。附帶一提:若家中有鑄鐵鍋或砂鍋, 也可以將鼓汁排骨放於白飯上 蒸煮約30分鐘, 立刻搖身一變成為帶點鍋巴香的港式煲仔飯,天氣即將轉涼,氣候越來越冷,上 一鍋熱氣騰騰的蒸菜可以為餐桌帶來一股暖意,非常適合冬季的飲食。 所需食材: 小排骨( 汆燙 後洗淨瀝乾),薑末,蒜末,辣椒末,蔥末,香菜及香油 醬料味粉:  醃料用:酒,塩,糖,胡椒粉和太白粉 調味用:豆鼓醬(市售罐裝),蠔油和糖 做法: 將小排骨加入醃料,放置30分鐘使之入味 鍋中熱油後,用薑末、蒜末和辣椒末炒香豆鼓醬 ,加點蠔油和糖調味(若過乾可微量加水) 將炒好的豆鼓醬拌入醃好的小排骨,放入蒸籠25~30分鐘 取出後滴入香油,撒上蔥末和香菜即可上桌 小提醒: 若用乾豆鼓代替市售的罐裝豆鼓醬,記得稍泡水軟化後再炒味道比較香 醃料用的太白粉是讓肉質裹上一層保護,產生鮮嫩口感,用一小匙小蘇打粉代替也可 可提前準備於前一晚醃好放置冰箱冷藏 , 肉塊醃的越久越入味可口 排骨入鍋蒸煮時,盡量鋪平擺放不重疊,肉塊的熟成度才會一致   若喜歡骨肉分離的軟爛口感

滷出一鍋天然的營養素:紅燒豬腳

圖片
豬腳料理在台灣是很常見的,不知是否和臺灣人認為 吃豬腳有去霉運 的傳統有關?人人眾所皆知的萬巒豬腳,就是承襲客家料理「 鹹、香、油」的特色,每塊豬腳都滷的油亮入味;我家老媽的拿手好菜之一也是紅燒豬腳,每當逢年過節或我們過生日,甚至家中有宴請客人時,老媽總是會燉滷一鍋豬腳搭配炒米粉作為款待,老媽的滷豬腳功力總是讓吃過的客人念念不忘讚不絕口, 去年老媽來訪的時候,我還特別拜託她滷一鍋讓我解饞回味一番,那香Q軟嫩的豬腳端上桌, 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明知道吃多了可能有膽固醇破表的疑慮,依然無法抗拒它的美味啊! 富含膠原蛋白的豬腳, 益於美容駐顏、幫助肌膚潤澤細滑,尤其 是女性朋友們特別重“面子”, 只要是對臉蛋好的產品,不論吃的擦的塗的抹的,一律照單全收且多多益善, 坊間許多標榜含有膠原蛋白的飲品,總是讓許多女性同胞 不惜成本花大錢, 掏出鈔票砸重金,為的就是希望能夠補充失去的膠原蛋白,留住青春的美顏光彩; 其實許多天然的食材都存有膠原蛋白的成份,像是雞爪、豬腳、海參或白木耳等,這些食物都是垂手可得又經濟實惠,我一向認為食療比藥補來的簡單容易又自然健康,藉由食材的選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物質,根本無須花冤枉錢來買藥品,還可趁機大打牙祭一飽口福;豬腳除了含有膠原蛋白,另外也富含了膠質,可調和氣血、改善貧血,還有豬蹄裡的鈣質鐵質,更可以強健腰膝、保養四肢,減緩骨質疏鬆,因此這道料理是大人小孩都愛吃,男女老少皆適宜。 所需食材: 豬腳(大約2斤,請店家剁小塊,回來洗淨除雜毛後入鍋汆燙),蒜頭(1大顆),大蔥(也就是Leek,一根對剖後切長段) 醬料味粉: 老滷汁(約600 cc),醬油(3~4大匙),砂糖(2大匙),辣椒(1根),紹興酒或米酒(1大匙)及麥芽糖(1大匙,於最後完成時呈油亮作用,亦可不加) 自製滷包: 八角(1~2粒),丁香(2粒),桂枝(1根) 做法: 用炒鍋加點油熱鍋後,放入砂糖炒至融化變焦褐色 放入已處理好的豬腳(水份要完全瀝乾),和糖漿輕拌上色 另起一鐵鍋放入滷包、老滷汁、醬油以及蒜頭、大蔥和辣椒,以小火將醬汁煮出香味;同時烤箱先以420℉預熱 將已上色的豬腳取出放入鍋中,加水及米酒(淹蓋過豬腳即可),用大火煮滾 滾開後將鐵鍋放入烤箱,悶烤30分鐘後即可關火靠餘溫繼續悶滷至自然降溫 食用前以小火再次加熱至滾沸,最後可加一匙麥芽糖入滷

爽口的辛辣味:韓式炒年糕

圖片
據說辣炒年糕在韓國是很受歡迎的食物,可算是韓國人的國民小吃,大街小巷內隨處都可見攤販賣著紅通通的炒年糕,我並沒去過韓國也沒吃過正宗口味的韓式炒年糕,事實上用糯米做的年糕吃多了並不容易消化,實在不太適合我的腸胃,因此我並沒有特別喜歡吃, 上次去買菜時恰巧看見年糕片, 想到家中老爺很喜歡糯米製品, 就順手帶了一包回家,網上爬文一下發現炒年糕的 食材豐富但 做法簡單,算是容易上手又營養均衡的一鍋料理,因此就決定試做看看囉! 市面上買到的冷藏年糕片(條)由於包裝保存的原因,一般都會上些油份來防止沾黏,因此在入鍋拌炒之前,我會建議先過熱水洗燙一下,除了可去除異味還能大大縮減炒透的時間,這樣年糕吃起來也比較軟嫩Q彈又入味,特別是條狀形的年糕,若沒有事先經過處理,煮起來很容易變得外爛內硬且口感不佳;另外,我還有一個美味祕訣,就是熬煮黃金湯頭, 通常我煮日式火鍋或泡菜鍋底時,都會 利用些許柴魚片 、昆布乾和小魚乾,事先 花上一兩個鐘頭燉煮高湯,這湯頭呈現天然風味的鮮甜卻不帶油膩,因此我做辣炒年糕時也會加入這個自製湯底,有了以上兩個祕訣,相信大家做出來的年糕都是料多味美,恰巧這幾天氣溫漸漸轉涼,這道又香又辣的料理肯定令家人難以抗拒,吃的讚不絕口啦! 所需食材: 年糕片(或年糕條),洋蔥(切絲), 紅蘿蔔(切絲), 大白菜或高麗菜(切絲),豬肉絲,蔥花及白芝麻 醬料味粉: 韓式辣椒醬,黃金高湯(也可用清水加點味之素鰹魚粉代替)及魚露(提味用,亦可不加) 做法: 鍋中用點油爆香洋蔥絲,紅蘿蔔絲及豬肉絲後,接著倒入黃金高湯  待高湯沸滾後加入適量的韓式辣椒醬均勻溶解,再放入已川燙過的年糕以中火煨煮 煮至湯汁變濃稠後(即湯汁收乾約至8..9成),加入大白菜拌炒至軟化,在起鍋前滴點魚露,撒上白芝麻及蔥花即可關火上桌 附註: 我個人偏好蔬菜爽脆的口感,因此最後才加入大白菜拌炒一下就起鍋;若喜歡軟爛口感的朋友,可在做法1爆香時就同時加入 嗜重辣者在做法2時也可加韓式辣椒粉; 喜歡微甜口味的朋友也可酌量加點糖 豬肉絲也可用蝦仁代替,不過蝦肉不適合久煮,因此在做法3湯汁變濃稠後再放就好 炒年糕的用料可以隨心所欲,加點甜不辣、魚板或蟹肉棒,甚至水煮蛋都很對味 Q&A交流區   有位朋友問到: 如果不吃辣,在不加入辣椒醬的情況下,湯汁依

簡單料理的宴客菜:紹興醉雞

圖片
記得在台灣每次吃喜宴的冷盤上桌時,通常都有一道醉雞做搭配,小時候很不喜歡帶有酒味的食物,因此醉雞一直不怎麼討我的歡心,慢慢地年紀漸長,味蕾也越來越懂得品嚐「有深度層次」的食物,在一口咬下的同時,可嚐到 醃浸過的雞肉所散發的撲鼻酒香, 又能嚼到經過冰鎮後的Q軟雞皮,吃起來不油不膩、美味爽口,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是深深被這滋味所吸引; 這道清爽可口的冷盤菜, 是江浙菜系中的經典佳餚, 它的特色在於: 利用紹興酒將煮熟的雞腿再度浸泡入味,除了保留肉質本身的味道,還兼具去腥解膩又增香添色,冰涼過後的肉質更加脆彈有嚼勁。 我家老爺對帶點酒香的醉雞是百吃不厭,特別是炎熱高溫、食慾不振的季節,一盤醉雞很適合做為開胃菜。上次回台灣時,老爺在鼎X豐點了一盤紹興醉雞解饞,雖然品質口感也不差,但小小一盤要價將近10元美金, 我想還是自己做來的經濟又實惠啊!(這個小插曲再度顯示台灣的物價真是飆漲得很不合理啊~~) 事實上,醉雞 的 製作過程一點都不困難, 稍要注意的是蒸煮雞肉時火候跟時間的控制, 取些中藥材再搭配黃酒來醃漬, 就可做出美味又養生的藥膳料理,完全不需要油炸煎煮,在家也可以輕鬆做, 家中若有客人到訪,無論小酌大宴,只要端出一盤醉雞上桌,肯定是獲得滿堂賀采,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怎麼做這道冰涼Q彈的“醉”心料理吧! 所需食材: 雞腿肉部份:去骨雞腿(2支),鹽巴少許 浸料部份:當歸(2片),枸杞(1小匙),紹興酒(或花雕酒,300cc)和水(400cc) 做法: 將當歸和枸杞放入400cc的水中煮滾,再以小火熬煮15分鐘,之後放涼備用 雞腿洗淨擦乾後,適量均勻地抹上鹽巴 接著用錫箔紙將雞腿肉包成糖果狀(儘量要捲緊),入鍋蒸煮約25~30分鐘 雞肉捲蒸好後直接放入冰水中降溫 最後,將錫箔紙內的雞肉取出,連同紹興酒放入剛才煮好的湯汁中,加鹽調味一起浸泡 待湯汁完全放涼後即可移入冰箱,大約冷藏1~2天使之入味 取出後切片擺盤上桌 小提醒: 若刀工不佳可請肉鋪店家幫忙去骨;怕胖怕膩者也可用低熱量少油脂的雞胸肉代替 亦可用棉線纏繞緊綁雞腿肉後下鍋蒸熟 當歸不宜放多,否則浸料湯汁會帶有苦味 泡雞肉的紹興酒湯汁千萬別浪費倒掉,若是保存得宜可以在冰箱擺放一陣子,拿來做醉蝦或是燙麵線,一樣是滋味十足 Q&A交流區 一位住在德國的

來一鍋祛寒補身的枝竹羊肉煲

圖片
天氣漸漸轉涼,飯桌上最適合來上一鍋煲菜,用炆火慢燉,熬出食材的美味,吃在嘴裡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溫暖了脾胃,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可見在天冷時吃點羊肉進補,可以驅風寒又可補身體,對於一般的風寒咳嗽或體虛懼冷,都有治療和補益的效果,難怪這道枝竹羊肉煲是廣東人非常喜愛的料理。   我們都知道羊肉滋補,但是吃多了身體也會燥熱,因此廣東人做這道菜的時候,會放點紅蘿蔔、甘蔗和馬蹄( 也稱荸薺 ),用這些味甘性涼的食材,中和一下羊肉的燥氣和騷味, 以前住在台灣時,冬天家裡總少不了紅燒羊肉爐補身, 咕嚕沸騰的湯汁加上騰騰上升的熱氣,光想畫面就讓人覺得溫暖又滿足;而枝竹羊肉煲倒是 我來紐約後才有機會嚐到的料理,因為我家老爺特別喜歡吃羊肉,每次上粵菜館子吃飯必點這道菜,大塊的帶皮羊肉配上蘿蔔 、豆皮(就是枝竹),肉味香濃甘甜不膩,且蔬菜入味口感豐富, 我都匿稱它為“港式的羊肉爐”,餐館賣的一份羊肉就那麼幾塊,老是吃的不過癮,在外嚐過幾次後,我決定在家依樣畫葫蘆,依個人的喜好增減材料,甚至放個爐加熱當火鍋吃,羊肉既不會冷卻,又可放點蔬菜邊煮邊吃,一樣是香氣十足又暖心暖胃,令人大飽口福。 所需食材:(2人份) 羊肉塊(1.5磅),新鮮豆皮(亦可買乾燥的腐竹,以溫水泡軟),新鮮冬菇(亦可用乾香菇,以溫水泡開),白蘿蔔(切大塊),豬血糕(亦可不加),薑片,蒜頭(數粒),八角(1顆)及丁香(2粒) 醬料味粉: 蠔油,豆腐乳,米酒,塩及高湯 做法: 用少許油熱鍋後爆香薑片和蒜粒,放入羊肉炒至雙面微焦 接著放入2匙蠔油和1塊豆腐乳,沿著鍋邊加點米酒提香,再繼續翻炒讓調料和肉塊均勻拌裹 鍋內加足高湯 並放入冬菇 (若不夠鹹可適量加點塩),以小火悶煮 約1~1.5小時( 依個人口感的喜好可自行調整時間) 另取一砂鍋用白蘿蔔鋪底,放入豆皮,豬血糕及燉好的羊肉塊和湯汁,小火燉煮20~30分鐘(主要是讓蘿蔔熟透入味),起鍋前滴點麻油,撒上蒜苗末(或香菜)即可上桌 小提醒: 八角和丁香在 西方超市都可買到(八角 Star Anise,丁香 Clove);兩者 都是香料,味道會越煮越重,因此不宜放多 羊肉塊建議買Goat meat,脂肪含量少且肉質有嚼勁 新鮮豆皮在中式超市的肉舖區都可找到 若不敢吃豬血糕者可選擇不放,若喜歡豬血糕的朋友,超級推薦“一路發豬血糕

香氣濃郁,滋味爽口之番茄麻醬刀削麵

圖片
芝麻醬 有濃厚的香味以及豐富的營養素, 在中式料理中是常見的調味料,它的原料選自於 芝麻,炒熟後再磨碎,通常色澤呈褐黃色,上有一層浮油,口味香醇且口感細滑,拿來做涼拌醬料或火鍋沾醬皆適宜。根據芝麻的營養成份顯示,因富含大量油脂,使肌膚增加彈性,健康柔嫩;另外,鈣和鐵的成份高,對骨骼牙齒都大有幫助,還能預防缺鐵性的貧血;還有豐富的卵磷脂,也可防止頭髮掉落或發白,因此 多吃麻醬絕對是有益健康。 一般我們所熟悉的台式涼麵都以芝麻醬為基底,再調以醬油、醋、蒜及細糖,拌上煮好放涼的細麵(例如油麵或意麵),切點黃瓜絲、蘿蔔絲, 在 天熱胃口不佳時,最適合來上一盤食用, 嗜辣者也可加點辣油,甚至放點芥末提味, 保證胃口大開。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道番茄麻醬刀削麵,它是結合了炒料和麻醬互相搭配,既保有涼麵的爽口,還可同時吃到微溫的蔬菜。 特別選用刀削麵條是因為它中間厚而兩邊薄,口感外滑內Q, 可充分吸取芝麻醬中的香醇以及多種蔬菜的甜味,使得每一根麵條因吸收了醬汁而 滋潤 Q軟。 至於 刀削麵條,因 一般市售的新鮮麵條並沒有刀削麵可買,除了自己在家揉麵團、削麵條之外,直接買現成乾燥的浪花刀削麵來取代,口感也是不錯的。   所需食材: 番茄(洗淨切塊),大白菜(洗淨切細段),雞蛋(打散呈蛋液),蒜頭(切末)及蔥花(少許) 醬料味粉:   炒料用:高湯,味之素(或雞粉)   麻醬用:芝麻醬,甜麵醬,白醋(或檸檬汁),黑醋,醬油,細糖,香辣油及少許溫熱水 做法: 將麻醬用的所有醬料,加入部份蒜末並酌量加些溫熱水調勻備用 鍋中熱油後先炒蛋,之後呈起備用 利用炒蛋後的鍋中餘油繼續炒香剩下的蒜末,放入番茄炒至出水軟化,再放入大白菜炒熟並拌入炒蛋,加點高湯和雞粉調味 將煮好的麵條放上炒料,並舀上一匙芝麻醬,加點蔥花拌勻後即可食用 附註: 醬汁的懶人快速做法: 直接將材料全部放入果汁機( 或食物調理機 )打勻即可, 一次的份量可多做一些,做完後用乾淨無水分的玻璃空瓶存放於冰箱,約可保存一週內(建議不要用塑膠瓶罐,容易咬色又帶異味) 做法3在調味時不宜過鹹,因芝麻醬汁本身也有調味 一般中國超市都可買到芝麻醬,也可以在西方超市買到中東食物常用的“Tahini Sesame Paste“代替

川味料理:粉蒸肥腸

圖片
說起 中式料理的做法那可真是變花多端,拌、炸、煎、蒸、炒、滷、燉每樣都有其特色,打從自己開始下廚之後,有時為了健康,有時為了省事,漸漸地我喜歡料理“蒸”的菜餚,一方面是前置作業的準備較簡單,等待過程中還可以預備下一道菜;另一方面是可以保留食材的原汁美味,吃起來特別香醇鮮美,因此我開始利用一些平時愛吃的食材,“蒸”出各式各樣的料理。有天在超市看到蒸肉粉,讓我想起 小時候若有機會外食時,我都不忘指定要點道粉蒸排骨, 我喜歡經過蒸煮而散發 淡淡五香味 的排骨,配上蒸肉粉的Q軟香嫩,再夾上一塊鋪底的入味地瓜一同入口,多層次的味道一起在嘴裡化開, 鮮、香、嫩、滑的滋味真是不可言喻。我用過小排骨也買過五花肉做了幾次粉蒸肉,有次我在川菜餐館看到 「粉蒸肥腸」這道菜,因為家中老爺超喜歡吃大腸頭,因此我回家就試著以粉蒸排骨的做法,依樣畫葫蘆做了這道菜,沒想到還有模有樣呢! 說起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大家對它的特色印象不外乎是麻辣鮮香,川菜料理使用的調味料種類複雜卻各有特色,其中以「三椒」花椒、胡椒和辣椒,「三香」蔥、薑和蒜,以及醬油、豆瓣醬和醋最為頻繁使用,因此紅油 或 麻辣成為川菜的基本特色,不過 「辣」並非川菜的唯一特色,它也有許多不放辣椒的烹飪方式,像是清蒸 、 椒鹽 、 京 醬....等,對些許不嗜辣的朋友而言也有很多名菜可選擇, 這道 「粉蒸肥腸」就是入味多汁的超下飯料理,做法步驟簡單,每個人在家都可以試試看喔! 所需食材: 豬大腸(洗淨後切小段,每段約5公分),地瓜(削皮後切輪刀塊或厚片狀),薑末(少許)和蔥末(少許) 醬料味粉: 蒸肉粉,辣豆瓣醬,甜麵醬,醬油,米酒和糖 做法: 將切好的大腸拌入 薑末及 辣豆瓣醬,甜麵醬,醬油,米酒和糖,靜置 約1小時使之 入味 將醃好的大腸均勻裹上蒸肉粉,等待10分鐘備用 取一深盤以地瓜鋪底後放上大腸,入鍋蒸煮40~50分鐘後取出 撒上蔥末即可上桌 附註: 可用白醋和太白粉來清洗大腸內部的黏液 地瓜也可以用馬鈴薯 、 南瓜或芋頭代替。墊底的目地在於幫助吸收肥腸的油份,肉汁的精華讓根莖類蔬菜變得香甜可口 不吃大腸者可改以小排骨或五花肉來做 做法2中,裹粉後等待10分鐘是為了讓蒸肉粉產生潮濕,蒸出來才不會表面盡是乾乾沒熟透的粉粒 我用過的蒸肉粉以「廟口小吃的五香蒸肉粉」口味最佳,在Chi

香味四溢的傳統小點:芋粿巧

圖片
台灣一直以來就是個以”米“為主食的地區,因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及水質,使得台灣在滿清時代就成為相當著名的米倉,另外也由於台灣農業技術的進步發達和追求精緻化,進而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多元品種,除了每天幾乎都會吃的白米飯之外,還可經過加工成為許多民間信仰節慶中所需要之各種形式的米食小點,像是春節有年糕發糕,端午要綁肉粽,七夕要悶油飯,而冬至要搓湯圓....等等,米食在各項禮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保持了傳統特色。 來到紐約生活後最大的不同就是:想念台灣小吃時就得不求人靠自己,也因為 “想吃 愛吃”而激發了我對下廚的興趣,因此逢年過節應景的那些年糕、菜頭粿、油飯、粽子,在我們家的飯桌上倒也都沒少過。不久前友人收到家人從溫哥華宅配來的幾樣台灣小吃,我們有幸分到一塊芋粿巧得以品嚐解饞,我放鍋裡稍微煎一下,外酥內Q的口感配上鬆軟綿密的芋頭,那滋味讓我回憶起小時候阿嬤三不五時都會親手做粿給我們,而老媽也常拿這道小吃給我們當放學後的點心,自從離開台灣後已經好久沒吃到,這一小塊粿讓我家老爺直呼吃得不過癮,卻又等不及下回友人的家人再度空運宅配,我....只好自己動手囉! 粿類食物就是把糯米變成Q滑的「粿」,傳統做法是將糯米洗好後泡水,再研磨成粿漿後壓乾,加上少許的油用力搓揉,等成型不會再分裂且Q滑的時候,即成為「粿」,再加上不同的内餡材料就能變化各種口味,像是菜頭粿、艾草粿、紅龜粿之類的,不過研磨米粒再壓乾米漿這手續實在費時費力,因此我直接買現成的糯米粉+在來米粉來做,雖簡化了步驟但味道依然不打折扣,只需半把個鐘頭就有古早滋味的點心可享用囉。 所需食材:約做20個 芋頭(450g,刨絲狀或切小丁),糯米粉 sweet rice flour(600g),在來米粉 rice flour(400g),乾香菇(數朵,泡水後切丁),蝦米(泡軟後剁細),油蔥酥(3大匙)和清水(約700ml) 醬料味粉: 醬油(25cc),塩(6g),白胡椒粉(6g),五香粉(6g,也可不放)和糖(90g) 做法: 鍋中熱油後炒香油蔥酥、蝦米和香菇,再加入芋頭與所有醬料味粉炒勻,盛盤放涼 將糯米粉、在來米粉、清水及放涼的芋頭餡拌揉成團,手上沾點油再取一份粉團將之捏成彎月形,放在已裁好大小的烘培紙上(或粽葉)移入蒸籠內,以中大火蒸煮20~25分鐘即可 小提醒: 若不加蝦米,茹素者亦可食 粉類拌清水

會跳舞的臘味黃金炒飯

圖片
喜歡吃米飯是台灣人相當普遍的飲食文化,吃飯配菜固然花樣變化多,但是備料烹調的手續都很麻煩,實在不符合忙碌的現代人,有時一個不小心把飯煮多了,擱在冰箱越冰越硬,既不可口又不新鮮,這時候除了拿來熬粥之外,還有一個很棒的做法:那就是炒飯。相傳炒飯是源自於中國的料理,根據記載從 隋朝時代就有這樣的做法,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它已經成為華人料理中的國民美食,較著名的像是加入蝦仁的揚州炒飯,或是在粵式飯館必點的鹹魚雞粒炒飯,都是百吃不膩的簡易料理。 炒飯在用料上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簡單的說就是用雞蛋炒米飯, 它是一道家常又經典的快速料理, 相信各位朋友在家都自己做過炒飯,不同的食材配料,可以變化出無限的創意,人人在家每天都可以做出一份材料及醬汁都不同的炒飯。記得小時候特別期待媽媽煎魚的那一餐,她每次都會利用鍋中的魚油香,拿碗白飯 、 切點蒜末爆香,外再打顆雞蛋、淋上幾滴醬油,快速做一碗帶有烤魚香味的炒飯給我們,也不知是因物以稀為貴,或是那撲鼻的香味太誘人,總之每次阿姊和我都為了那碗飯互不相讓,爭著搶食,呵呵!而現在我們家老爺最常指定的炒飯則是茄汁蛋炒飯,放點培根,洋蔥和玉米粒,最後再擠上些許番茄醬,不出十分鐘一道酸甜可口又色彩繽紛的料理 就可上桌。不過這道看似步驟簡單的料理,要能做出粒粒分明又金黃透亮的爽口炒飯,其中可是暗藏不少“小撇步”,以下我整理出幾個祕訣和大家分享: 煮飯時水量約要減少1/4,米飯比較不黏 儘量使用隔夜飯,因米飯表面乾爽顆粒分明,較容易炒出鬆散不結塊的飯 使用豬油熱鍋,由於動物性脂肪耐大火高溫且香氣濃郁,炒出來的飯特別香 洋蔥是不可少的配料,如同炒菜少不了蒜頭來爆香,炒飯內一定要加洋蔥,讓整體的口感脆甜爽口 炒的時候用鍋鏟輕拌即可,切忌「碾」或「壓」 調味時不可放味素,因雞蛋本身帶有鮮味,味素會壓過雞蛋味 所需食材:2人份 隔夜飯(約1.5杯的米量),雞蛋(2顆),洋蔥(半顆碎切),紅蘿蔔(一小段約2寸,切細末),港式臘腸(1條切薄片),青江菜或蔥花(細切後約80g) 醬料味粉: 塩,黑胡椒粉和醬油(皆少許,調味用) 做法: 將雞蛋打散均勻拌入隔夜飯中 用豬油熱鍋後( 份量約一大匙), 倒入拌好蛋液的米飯輕輕翻炒 待鍋中米粒微微出現金黃色時,在鍋子中間挪出空位,加入洋蔥,紅蘿蔔和臘腸一起炒 炒至米粒的水分收乾(鍋中的米飯會因

爽口解膩之蝦泥豆腐蒸

圖片
以黃豆製成的豆腐, 相傳是漢族的傳統食品,食用至今已超過兩千年以上的歷史,豆腐富含高蛋白質且低脂肪, 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的功效,口感軟嫩,滋味爽口,冷飲熱食,甜鹹皆可, 無論大人小孩是老少咸宜,特別在炎熱 的夏天,若做上一盤涼拌豆腐,佐點黃瓜、蔥花再倒些柴魚醬油,就是一道簡單清爽的開胃菜。豆腐除了常見的快速涼拌吃法,亦可經過加工手續成為另一番風味,像是切大塊入油鍋炸透後即為油豆腐,或是將豆腐放入冰庫凍上一夜,就是火鍋湯頭裡的好搭檔:凍豆腐,豆腐的做法和吃法真是千變萬化,不勝枚舉;此外,對許多素食主義者而言,也因為豆腐 是植物食品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之一,而經常被製造成各式各樣的肉類替代食品,它真是一個健康又便宜,養生又延壽的好食材。 我知道日本京都的美食之一「湯豆腐」以口味清淡和口感滑嫩為其特色,也因為京都的冬天特別寒冷,因此吃起來格外可口,成為冬季裡不可或缺的火鍋料理,聽說京都因地形多山而造成山巒河水潔淨又甘甜,非常適合拿來做豆腐而使其聞名。 純手工製作的豆腐放入用海帶、柴魚熬煮的高湯中,將豆腐煮至保持原形卻不至於碎破的程度,然後蘸着以醬油、蔥花和七味粉調的佐料來吃,至今我還沒有機會一嚐美味,但是常看到網友分享的試吃經驗,那一客動輒3、4千日幣的湯豆腐套餐,確實把這平民美味的身價哄抬不少。因此今天我也想要跟大家分享這道『蝦泥豆腐蒸』,將搗碎的嫩豆腐,配上拍剁的蝦泥和些許豬肥絞肉拌揉而成, 利用蝦肉的肥腴鲜美和豆腐的清新嫩滑,融合出一道 材料簡單卻口感高貴的爽口菜,相當適合做為宴客菜餚。 所需食材: 蝦子(剝殼後約300g),嫩豆腐(半盒),豬肥絞肉(200g),雞蛋(一顆),蔥末和薑末 醬料味粉: 香油(一小匙),米酒(一大匙),醬油(少許調色用),白胡椒粉(少許提香用)和塩巴(少許調味用) 做法: 將蝦子剝殼去腸泥後,用太白粉和塩巴輕輕搓洗蝦仁 之後把附著在蝦仁上面的太白粉和鹽份洗乾淨,並用餐巾紙吸乾水分 用刀面拍扁蝦仁後,稍微切剁成小丁狀 將嫩豆腐壓乾水分並揉捏成細碎塊 把豬肥絞肉,蝦泥和豆腐連同雞蛋,蔥末和薑末放入大碗中,混合所有的醬料味粉,拿叉子(或筷子)以同方向攪拌均勻至出現膠狀有黏性 放入冰箱約30分鐘後拿出,以湯匙(或冰淇淋勺)挖小球放入依序盤中,入鍋蒸煮約20~25分鐘 起鍋後滴上少許香油 (增加光澤)及擺上香菜裝飾

日本平民美食:咖哩飯

圖片
日本料理對我們台灣人而言,不僅不陌生反而是接受度很高的異國料理,或許這和我們曾是殖民地有關,像是壽司、味噌湯、咖哩飯 在我們飲食中 出現的頻率,顯示我們對日本料理的高度喜好,有次無意間看到訪問林木一郎的影片,他提到每天都要吃太太親手做的咖哩飯,可見這道融合了蔬菜,肉類和澱粉的日本平民美食,讓人吃了 充滿活力, 元氣十足!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經常吃到媽媽做的咖哩飯,由於當時還不識字,每逢聽到咖哩飯我總以為是“家裡飯“,只有在家裡才吃的到的飯,哈哈!另外,咖哩飯在我的腦海裡也存有許多美好快樂的回憶,記得小時候若是同學或一起學琴的朋友到家中玩耍時,媽媽經常用咖哩飯招待大家,在我的相簿裡有不少畫面,都是一群孩子排排坐在餐桌上,個個埋頭苦幹,扒著飯碗吃的滿臉,那滿足的可愛表情如同那鍋香甜的咖哩飯,兩者都讓人回味無窮啊! 在東村有家Curry-Ya是我很喜歡的餐廳之一,去那裡用餐除了它家的咖哩味道醇厚有層次之外,開放式的料理吧台還可以滿足我喜歡觀察廚師怎麼做的慾望。也許多數人跟我一樣覺得市售的日式咖哩塊的口味偏甜,雖然方便我們做出簡易快速的咖哩飯,儘管也有多種辣度的選擇,可是味道還是不夠香辣,若想達到多層次的豐富味道,似乎還差了點什麼;經過多次品嚐研究,加上自己的實驗調配,我的基礎咖哩醬汁則是融合了咖哩塊+咖哩粉+咖哩醬,咖哩塊我通常都買辣度4,咖哩粉我則是相當推薦“Spices & Tease”販賣的新鮮香料粉,而咖哩醬是一般超市都有賣的Green Curry Paste或Red Curry Paste,綜合這三種不同型式的咖哩為基底,再加上南瓜,蘋果,黑巧克力,牛奶和白酒,做出來的口味真的與眾不同,用點心思把幾樣隨手可得的材料重組融合,套句我家老爺吃過之後的評語:親愛的!妳真的把咖哩飯變高級了~ 所需食材:約4~5人份 洋蔥(中型2顆),紅蘿蔔(1條),南瓜(小型1/2顆),蘋果(1顆),黑巧克力(125g),牛奶(120ml)和白酒(350ml) 醬料味粉: 日式咖哩塊(半盒),咖哩粉(10g),咖哩醬(一大匙),塩(少許調味用) 做法: 將洋蔥,紅蘿蔔,南瓜和蘋果切塊後,加入高湯煮軟 將煮好的蔬菜連同湯汁,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濃湯狀 另取一燉鍋加點油,放入一大匙咖哩醬拌炒爆香後,將打好的蔬菜汁倒入燉鍋,再依序放入咖哩塊,咖

手切滷肉乾拌麵

圖片
滷肉飯可以說是台灣小吃的代表,台灣人嗜吃滷肉飯的程度,大概和日本人總少不了咖哩飯是一樣的吧?!來到異鄉生活後,每逢和朋友聊起台灣小吃時,鬍鬚X的滷肉飯往往是大家懷念的家鄉味,事實上我並沒有吃過XX張的滷肉飯,倒也無從評斷是多麼美味。在台灣,處處都有賣滷肉飯,相信各大城小鎮,甚至住家路口的小吃攤都有很“了不起”的滷肉飯,不過我心目中的宇宙無敵好吃滷肉,是出自於我 阿母做出來的,阿母做的滷肉鹹香下飯,記得以前媽媽當天若有做滷肉,只要我下班回家一開門,那濃郁的香氣馬上撲鼻而來,無論拿來拌飯、和麵甚至燙青菜時澆上一匙,都是無法抗拒的好滋味。 記得我第一次打算做滷肉時,手邊材料東缺西少的,既沒有油蔥酥也買不到五花肉,只能拿豬絞肉和洋蔥、蒜頭湊合,味道是有那麼幾分像,但是香氣就是不夠味,口感也不軟Q,我向阿母求救討教,她跟我說:沒有油蔥酥可以買紅蔥頭油煸爆香來取代,沒有五花肉可以用豬絞肉加豬皮滷出膠質,我再試了阿母的經驗後,做出了鹹香Q軟、不油不膩的滷肉, 果不其然﹍薑還是老的辣啊! 一般我們常吃到的滷肉多是用豬絞肉來做,絞肉雖容易燉滷卻也少了咬勁和口感,真正好吃的滷肉是 要選用肥肉多於瘦肉的五花肉,利用手工切成小丁狀,再經滷煮後釋出膠質,使得 肉丁Q軟有嚼勁, 滷汁的氣味香濃,光看就讓人垂涎三尺,我知道很多朋友怕胖怕油,看到“三層肉”(五花肉)絕對不碰,特別像是 爌肉飯裡頭那一大塊油亮的肥肉,更是令人不敢恭維,不過若是經過手切處理後做成的滷肉,吃起來口感黏稠,夠味卻不膩,我想接受度肯定可以大幅提升。 通常做”滷“的料理時一次份量不宜過少,否則肉的油質和香氣不足,滷出來的肉就不會香,因此,我習慣一次燉煮一大鍋,再放些豆干、水煮蛋下去一起滷,營養又料多的滿滿一鍋,搭配不同吃法可吃上一週,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放涼後的滷肉裝入小保鮮盒冷藏或冷凍,要吃之前先放室溫稍做退冰再放入電鍋內蒸熱, 攪飯拌麵或是煮粥蒸蛋放上一湯勺,美味垂手可得。 附註: 豬皮哪裡買? 超市的肉品部門有時可找到"Pork Fat",或是一般中國超市的肉舖都可問到,價格相當便宜,切取表面的皮層拿來做滷肉,剩下的脂肪還可以留下來煸成豬油炒菜用 什麼是紅蔥頭? 英文叫作shallot,尚未剝皮前形狀大小類似蒜頭,外皮顏色像深色的洋蔥皮,去皮後顏色偏淺紫色 所需食材: 五

簡單的好滋味:香菇肉粥

圖片
“粥”也稱 稀飯或糜 ,在我們的飲食習慣中是常見的主食。記得小時候每逢腸胃不舒服,生病噁心想嘔吐時,阿母都會幫我熬鍋白粥搭配麵筋一起食用,溫熱綿綢的粥既容易入口又可帶來飽足感。無論是燥熱胃口差的夏天,或是天寒想暖胃的冬天,這粥品都是絕妙的選擇,一不留神地一碗接一碗,恐怕一鍋就這樣輕鬆下肚囉! 說起吃粥,印象中家裡若冰箱內剛好有隔夜剩飯,阿母常會拿它來熬成清粥,再簡單弄個三兩道罐頭小菜就能開飯,大夥兒對粥的口感和綢稀度倒也沒這麼考究;年紀稍長些因外食而有機會嚐到廣東粥,它 讓我“驚艷”到 全然不同於清粥的濃郁口感和香味層次, 從入口即化的口感搭配豐富多變的口味,這其中肯定 蘊涵不少學問。 我曾經在香港友人家中吃到她媽媽親手熬的粥,美味的水準絕不落後於外頭餐館,我隨口請教那位長輩:該如何熬出這樣味美的一鍋粥?她只是客氣笑答:我做的料理很普通,粥也只是家常料理,就這麼煮了幾十年,說不上技巧也沒有訣竅啦!哇....這麼一聽,我只能在心中感歎,飲食文化的傳承大概難用“口傳”就可以做出道地口味,味覺的習慣和經驗的累積恐怕才是練就真工夫的祕訣,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想著:總有一天我也想熬出一鍋屬於自己口味的好粥! 由於我愛吃皮蛋瘦肉粥,曾在家中自告奮勇試著做給家人吃,憑藉著對口味、食材的印象依樣畫葫蘆,竟然也做出了8分像的粥品, 慢慢地我發現:只要能把“粥底”熬出棉滑口感,無論想變化甚麼口味的粥,竟也都能在水準之上了。 很多朋友會問:如何熬粥才能快速又可口?若是我家老爺來回答,肯定會說買個象印電子鍋就可搞定啦!哈哈哈....這答案我的確無法駁辯,自從我們家有了象印電子鍋以後,熬粥這件小差事幾乎都交辦給那隻“小象”啦!有一只好鍋絕對可以達到事倍工半之效,若打算用生米直接熬煮成粥,砂鍋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受熱快,相對水分蒸發速度也快,因此米:水的比例大約為1:5(也可以用自熬的高湯當水用,味道會更香濃),先將米浸泡約30分鐘後,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此過程要不停攪拌以免沾鍋),待滾沸後即轉用中小火慢熬約40~50分鐘(鍋蓋要掀開小縫或用筷子撐住以防米漿溢出),之後開鍋蓋充分攪拌並且調整稠度(太稠可適量加水,太稀可再多熬煮),若想節省瓦斯能源,也可在關火後用厚布包住鍋體,讓餘熱繼續悶煮。搞定了粥底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加工”香噴噴的香菇肉粥了! 所需食材: 薑末,蝦米(泡水),油蔥酥,豬

朝思暮想之酸辣湯

圖片
在這裡每家Chinese Food take out餐廳,有3種湯一定跑不掉,蛋花、餛飩、酸辣湯,似乎是不愛喝湯的老美接受度最高的湯品,而愛喝酸辣湯的我,幾乎每逢必點卻又失望連連,令我不解的是:妳想不到的奇怪材料和酸辣味都可能出現在當中,幾次下來我已經不抱希望了,也許各位朋友會不解,酸辣湯....有啥特殊?難道我這天天下廚做三餐的主婦變不出來?這道在台灣幾乎所有北方點心麵館或餃子店都能吃到的湯品,為何會成為我部落格開張的首推料理???哎呀....這一連串的問號,當然事出必有因啊! 一般我們對酸辣湯的配料印象,不外乎有豬肉、紅蘿蔔、筍子、黑木耳和豆腐,這些材料都切成細絲後,一大鍋雜煮再加上調味料和勾芡即可上桌,若“手腳”靈活且“刀工”迅速的料理高手,不出十分鐘肯定能變出這道料理上桌。可是呢....在紐約所能購得的食材畢竟不如台灣方便又新鮮,我一直沒能做出酸辣湯的主因:就是找不到新鮮的黑木耳可買,一般在Chinatown或Flushing的超市乾貨區,肯定能買到乾燥的黑木耳,但是新鮮Q軟又帶點脆感嚼勁的新鮮黑木耳,我....還真是沒見過!幾天前和鄰居好友江太太聊到這酸辣湯呢,說起少放了黑木耳似乎就是少那麼一味,聽她這麼一提起,又激起我好想自己做酸辣湯的興致,只是....新鮮黑木耳到底要上哪兒買啊? 就在這念頭不斷在心中發酵的那幾天,某日中午飯後我為了上洗手間而進了 啥都“貴森森” 的 Eataly ,這兒通常只是滿足我好奇心的地方,進去逛看的目地僅為“增廣見聞”,幾乎不曾在此購物,那天巧合的在蔬菜區瞥見新鮮黑木耳(Wood Ear),興奮地“好康逗相報“給好鄰居江太太,家庭主婦的天性呢首要就是關心價格,江太太問我是否價格合理,我大笑的答:為了再也不會欠一味,1磅7塊錢....也是OK的啦!(OS:黑木耳是眾多配角中的一樣,量不用多卻也不可或缺嘛,所以....值得啦!) 有趣的是隔天和老爺在Midtown West逛街時,無意經過一家日本超市(Dainobu: 36 W. 56th St.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Made in Japan"的字樣是相當不具有免疫力的,因此凡是經過日本超市我都得要進去巡禮一番,這麼一訪查之下,嘿嘿....竟然又被我找到新鮮黑木耳了,這兒呢價錢平易且份量適中,一小盒$0.99拿來做酸辣湯剛好可以煮一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