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3的文章

爽口解膩之蝦泥豆腐蒸

圖片
以黃豆製成的豆腐, 相傳是漢族的傳統食品,食用至今已超過兩千年以上的歷史,豆腐富含高蛋白質且低脂肪, 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的功效,口感軟嫩,滋味爽口,冷飲熱食,甜鹹皆可, 無論大人小孩是老少咸宜,特別在炎熱 的夏天,若做上一盤涼拌豆腐,佐點黃瓜、蔥花再倒些柴魚醬油,就是一道簡單清爽的開胃菜。豆腐除了常見的快速涼拌吃法,亦可經過加工手續成為另一番風味,像是切大塊入油鍋炸透後即為油豆腐,或是將豆腐放入冰庫凍上一夜,就是火鍋湯頭裡的好搭檔:凍豆腐,豆腐的做法和吃法真是千變萬化,不勝枚舉;此外,對許多素食主義者而言,也因為豆腐 是植物食品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之一,而經常被製造成各式各樣的肉類替代食品,它真是一個健康又便宜,養生又延壽的好食材。 我知道日本京都的美食之一「湯豆腐」以口味清淡和口感滑嫩為其特色,也因為京都的冬天特別寒冷,因此吃起來格外可口,成為冬季裡不可或缺的火鍋料理,聽說京都因地形多山而造成山巒河水潔淨又甘甜,非常適合拿來做豆腐而使其聞名。 純手工製作的豆腐放入用海帶、柴魚熬煮的高湯中,將豆腐煮至保持原形卻不至於碎破的程度,然後蘸着以醬油、蔥花和七味粉調的佐料來吃,至今我還沒有機會一嚐美味,但是常看到網友分享的試吃經驗,那一客動輒3、4千日幣的湯豆腐套餐,確實把這平民美味的身價哄抬不少。因此今天我也想要跟大家分享這道『蝦泥豆腐蒸』,將搗碎的嫩豆腐,配上拍剁的蝦泥和些許豬肥絞肉拌揉而成, 利用蝦肉的肥腴鲜美和豆腐的清新嫩滑,融合出一道 材料簡單卻口感高貴的爽口菜,相當適合做為宴客菜餚。 所需食材: 蝦子(剝殼後約300g),嫩豆腐(半盒),豬肥絞肉(200g),雞蛋(一顆),蔥末和薑末 醬料味粉: 香油(一小匙),米酒(一大匙),醬油(少許調色用),白胡椒粉(少許提香用)和塩巴(少許調味用) 做法: 將蝦子剝殼去腸泥後,用太白粉和塩巴輕輕搓洗蝦仁 之後把附著在蝦仁上面的太白粉和鹽份洗乾淨,並用餐巾紙吸乾水分 用刀面拍扁蝦仁後,稍微切剁成小丁狀 將嫩豆腐壓乾水分並揉捏成細碎塊 把豬肥絞肉,蝦泥和豆腐連同雞蛋,蔥末和薑末放入大碗中,混合所有的醬料味粉,拿叉子(或筷子)以同方向攪拌均勻至出現膠狀有黏性 放入冰箱約30分鐘後拿出,以湯匙(或冰淇淋勺)挖小球放入依序盤中,入鍋蒸煮約20~25分鐘 起鍋後滴上少許香油 (增加光澤)及擺上香菜裝飾

日本平民美食:咖哩飯

圖片
日本料理對我們台灣人而言,不僅不陌生反而是接受度很高的異國料理,或許這和我們曾是殖民地有關,像是壽司、味噌湯、咖哩飯 在我們飲食中 出現的頻率,顯示我們對日本料理的高度喜好,有次無意間看到訪問林木一郎的影片,他提到每天都要吃太太親手做的咖哩飯,可見這道融合了蔬菜,肉類和澱粉的日本平民美食,讓人吃了 充滿活力, 元氣十足! 從我有記憶以來就經常吃到媽媽做的咖哩飯,由於當時還不識字,每逢聽到咖哩飯我總以為是“家裡飯“,只有在家裡才吃的到的飯,哈哈!另外,咖哩飯在我的腦海裡也存有許多美好快樂的回憶,記得小時候若是同學或一起學琴的朋友到家中玩耍時,媽媽經常用咖哩飯招待大家,在我的相簿裡有不少畫面,都是一群孩子排排坐在餐桌上,個個埋頭苦幹,扒著飯碗吃的滿臉,那滿足的可愛表情如同那鍋香甜的咖哩飯,兩者都讓人回味無窮啊! 在東村有家Curry-Ya是我很喜歡的餐廳之一,去那裡用餐除了它家的咖哩味道醇厚有層次之外,開放式的料理吧台還可以滿足我喜歡觀察廚師怎麼做的慾望。也許多數人跟我一樣覺得市售的日式咖哩塊的口味偏甜,雖然方便我們做出簡易快速的咖哩飯,儘管也有多種辣度的選擇,可是味道還是不夠香辣,若想達到多層次的豐富味道,似乎還差了點什麼;經過多次品嚐研究,加上自己的實驗調配,我的基礎咖哩醬汁則是融合了咖哩塊+咖哩粉+咖哩醬,咖哩塊我通常都買辣度4,咖哩粉我則是相當推薦“Spices & Tease”販賣的新鮮香料粉,而咖哩醬是一般超市都有賣的Green Curry Paste或Red Curry Paste,綜合這三種不同型式的咖哩為基底,再加上南瓜,蘋果,黑巧克力,牛奶和白酒,做出來的口味真的與眾不同,用點心思把幾樣隨手可得的材料重組融合,套句我家老爺吃過之後的評語:親愛的!妳真的把咖哩飯變高級了~ 所需食材:約4~5人份 洋蔥(中型2顆),紅蘿蔔(1條),南瓜(小型1/2顆),蘋果(1顆),黑巧克力(125g),牛奶(120ml)和白酒(350ml) 醬料味粉: 日式咖哩塊(半盒),咖哩粉(10g),咖哩醬(一大匙),塩(少許調味用) 做法: 將洋蔥,紅蘿蔔,南瓜和蘋果切塊後,加入高湯煮軟 將煮好的蔬菜連同湯汁,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濃湯狀 另取一燉鍋加點油,放入一大匙咖哩醬拌炒爆香後,將打好的蔬菜汁倒入燉鍋,再依序放入咖哩塊,咖

手切滷肉乾拌麵

圖片
滷肉飯可以說是台灣小吃的代表,台灣人嗜吃滷肉飯的程度,大概和日本人總少不了咖哩飯是一樣的吧?!來到異鄉生活後,每逢和朋友聊起台灣小吃時,鬍鬚X的滷肉飯往往是大家懷念的家鄉味,事實上我並沒有吃過XX張的滷肉飯,倒也無從評斷是多麼美味。在台灣,處處都有賣滷肉飯,相信各大城小鎮,甚至住家路口的小吃攤都有很“了不起”的滷肉飯,不過我心目中的宇宙無敵好吃滷肉,是出自於我 阿母做出來的,阿母做的滷肉鹹香下飯,記得以前媽媽當天若有做滷肉,只要我下班回家一開門,那濃郁的香氣馬上撲鼻而來,無論拿來拌飯、和麵甚至燙青菜時澆上一匙,都是無法抗拒的好滋味。 記得我第一次打算做滷肉時,手邊材料東缺西少的,既沒有油蔥酥也買不到五花肉,只能拿豬絞肉和洋蔥、蒜頭湊合,味道是有那麼幾分像,但是香氣就是不夠味,口感也不軟Q,我向阿母求救討教,她跟我說:沒有油蔥酥可以買紅蔥頭油煸爆香來取代,沒有五花肉可以用豬絞肉加豬皮滷出膠質,我再試了阿母的經驗後,做出了鹹香Q軟、不油不膩的滷肉, 果不其然﹍薑還是老的辣啊! 一般我們常吃到的滷肉多是用豬絞肉來做,絞肉雖容易燉滷卻也少了咬勁和口感,真正好吃的滷肉是 要選用肥肉多於瘦肉的五花肉,利用手工切成小丁狀,再經滷煮後釋出膠質,使得 肉丁Q軟有嚼勁, 滷汁的氣味香濃,光看就讓人垂涎三尺,我知道很多朋友怕胖怕油,看到“三層肉”(五花肉)絕對不碰,特別像是 爌肉飯裡頭那一大塊油亮的肥肉,更是令人不敢恭維,不過若是經過手切處理後做成的滷肉,吃起來口感黏稠,夠味卻不膩,我想接受度肯定可以大幅提升。 通常做”滷“的料理時一次份量不宜過少,否則肉的油質和香氣不足,滷出來的肉就不會香,因此,我習慣一次燉煮一大鍋,再放些豆干、水煮蛋下去一起滷,營養又料多的滿滿一鍋,搭配不同吃法可吃上一週,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放涼後的滷肉裝入小保鮮盒冷藏或冷凍,要吃之前先放室溫稍做退冰再放入電鍋內蒸熱, 攪飯拌麵或是煮粥蒸蛋放上一湯勺,美味垂手可得。 附註: 豬皮哪裡買? 超市的肉品部門有時可找到"Pork Fat",或是一般中國超市的肉舖都可問到,價格相當便宜,切取表面的皮層拿來做滷肉,剩下的脂肪還可以留下來煸成豬油炒菜用 什麼是紅蔥頭? 英文叫作shallot,尚未剝皮前形狀大小類似蒜頭,外皮顏色像深色的洋蔥皮,去皮後顏色偏淺紫色 所需食材: 五

簡單的好滋味:香菇肉粥

圖片
“粥”也稱 稀飯或糜 ,在我們的飲食習慣中是常見的主食。記得小時候每逢腸胃不舒服,生病噁心想嘔吐時,阿母都會幫我熬鍋白粥搭配麵筋一起食用,溫熱綿綢的粥既容易入口又可帶來飽足感。無論是燥熱胃口差的夏天,或是天寒想暖胃的冬天,這粥品都是絕妙的選擇,一不留神地一碗接一碗,恐怕一鍋就這樣輕鬆下肚囉! 說起吃粥,印象中家裡若冰箱內剛好有隔夜剩飯,阿母常會拿它來熬成清粥,再簡單弄個三兩道罐頭小菜就能開飯,大夥兒對粥的口感和綢稀度倒也沒這麼考究;年紀稍長些因外食而有機會嚐到廣東粥,它 讓我“驚艷”到 全然不同於清粥的濃郁口感和香味層次, 從入口即化的口感搭配豐富多變的口味,這其中肯定 蘊涵不少學問。 我曾經在香港友人家中吃到她媽媽親手熬的粥,美味的水準絕不落後於外頭餐館,我隨口請教那位長輩:該如何熬出這樣味美的一鍋粥?她只是客氣笑答:我做的料理很普通,粥也只是家常料理,就這麼煮了幾十年,說不上技巧也沒有訣竅啦!哇....這麼一聽,我只能在心中感歎,飲食文化的傳承大概難用“口傳”就可以做出道地口味,味覺的習慣和經驗的累積恐怕才是練就真工夫的祕訣,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想著:總有一天我也想熬出一鍋屬於自己口味的好粥! 由於我愛吃皮蛋瘦肉粥,曾在家中自告奮勇試著做給家人吃,憑藉著對口味、食材的印象依樣畫葫蘆,竟然也做出了8分像的粥品, 慢慢地我發現:只要能把“粥底”熬出棉滑口感,無論想變化甚麼口味的粥,竟也都能在水準之上了。 很多朋友會問:如何熬粥才能快速又可口?若是我家老爺來回答,肯定會說買個象印電子鍋就可搞定啦!哈哈哈....這答案我的確無法駁辯,自從我們家有了象印電子鍋以後,熬粥這件小差事幾乎都交辦給那隻“小象”啦!有一只好鍋絕對可以達到事倍工半之效,若打算用生米直接熬煮成粥,砂鍋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受熱快,相對水分蒸發速度也快,因此米:水的比例大約為1:5(也可以用自熬的高湯當水用,味道會更香濃),先將米浸泡約30分鐘後,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此過程要不停攪拌以免沾鍋),待滾沸後即轉用中小火慢熬約40~50分鐘(鍋蓋要掀開小縫或用筷子撐住以防米漿溢出),之後開鍋蓋充分攪拌並且調整稠度(太稠可適量加水,太稀可再多熬煮),若想節省瓦斯能源,也可在關火後用厚布包住鍋體,讓餘熱繼續悶煮。搞定了粥底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加工”香噴噴的香菇肉粥了! 所需食材: 薑末,蝦米(泡水),油蔥酥,豬

朝思暮想之酸辣湯

圖片
在這裡每家Chinese Food take out餐廳,有3種湯一定跑不掉,蛋花、餛飩、酸辣湯,似乎是不愛喝湯的老美接受度最高的湯品,而愛喝酸辣湯的我,幾乎每逢必點卻又失望連連,令我不解的是:妳想不到的奇怪材料和酸辣味都可能出現在當中,幾次下來我已經不抱希望了,也許各位朋友會不解,酸辣湯....有啥特殊?難道我這天天下廚做三餐的主婦變不出來?這道在台灣幾乎所有北方點心麵館或餃子店都能吃到的湯品,為何會成為我部落格開張的首推料理???哎呀....這一連串的問號,當然事出必有因啊! 一般我們對酸辣湯的配料印象,不外乎有豬肉、紅蘿蔔、筍子、黑木耳和豆腐,這些材料都切成細絲後,一大鍋雜煮再加上調味料和勾芡即可上桌,若“手腳”靈活且“刀工”迅速的料理高手,不出十分鐘肯定能變出這道料理上桌。可是呢....在紐約所能購得的食材畢竟不如台灣方便又新鮮,我一直沒能做出酸辣湯的主因:就是找不到新鮮的黑木耳可買,一般在Chinatown或Flushing的超市乾貨區,肯定能買到乾燥的黑木耳,但是新鮮Q軟又帶點脆感嚼勁的新鮮黑木耳,我....還真是沒見過!幾天前和鄰居好友江太太聊到這酸辣湯呢,說起少放了黑木耳似乎就是少那麼一味,聽她這麼一提起,又激起我好想自己做酸辣湯的興致,只是....新鮮黑木耳到底要上哪兒買啊? 就在這念頭不斷在心中發酵的那幾天,某日中午飯後我為了上洗手間而進了 啥都“貴森森” 的 Eataly ,這兒通常只是滿足我好奇心的地方,進去逛看的目地僅為“增廣見聞”,幾乎不曾在此購物,那天巧合的在蔬菜區瞥見新鮮黑木耳(Wood Ear),興奮地“好康逗相報“給好鄰居江太太,家庭主婦的天性呢首要就是關心價格,江太太問我是否價格合理,我大笑的答:為了再也不會欠一味,1磅7塊錢....也是OK的啦!(OS:黑木耳是眾多配角中的一樣,量不用多卻也不可或缺嘛,所以....值得啦!) 有趣的是隔天和老爺在Midtown West逛街時,無意經過一家日本超市(Dainobu: 36 W. 56th St.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Made in Japan"的字樣是相當不具有免疫力的,因此凡是經過日本超市我都得要進去巡禮一番,這麼一訪查之下,嘿嘿....竟然又被我找到新鮮黑木耳了,這兒呢價錢平易且份量適中,一小盒$0.99拿來做酸辣湯剛好可以煮一鍋,